“我从天使手中把小书卷接过来,吃尽了,在我口中果然甜如蜜,吃了以后,肚子觉得发苦了。”(启10:10) 这种先甜后苦的经历正如基督所预言的那样如实发生了。 威廉·米勒耳是一位浸信会的信徒,也是一个农民。他开始逐字逐句地研究《圣经》。读到但以理书8章14节时,他得出结论,2300年的时间跨度始于公元前457年,于公元1843年结束,并将以基督的再来告终。随着研究不断深入,他愈发确信这个预言的准确性,并开始进行公开宣讲,由此在美国各地引发了大批追随者,被称为"米勒派"。 然而,1843年平静地过去后,信徒们意识到预言的计算中存在一个小错误。经过更多研究和多次设定日期,米勒耳信徒最终确定了基督再临的最后日期:1844年10月22日。 尽管遭遇这些挫折,仍有一些人怀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炽热的心情,渴望着他们的主和救主的显现。在那个期待已久的白昼尽头,当他们发现自己依然孤独地置身于这充满罪恶的尘世时,他们的信心迎来了最为严峻的考验。有一位作者将此情形比作马利亚发现耶稣空坟墓时的情景(约20:13 )。 成千上万的人彻底背弃了信仰;另一些人则重归各自的教派。但仍有一小群忠心的信徒在动荡中坚守立场。虽然基督没有降临,他们依然坚信再临的信息,“因为这默示有一定的日期,快要应验,并不虚谎。虽然迟延,还要等候;因为必然临到,不再迟延”(哈2:3)。 但以理书中还有另一处论及这应许的时间性预言:“等到一千三百三十五日的,那人便为有福。”(但12:12)研究但以理书11章31节和12章11, 12节,并参考简要历史背景可知,这1335日预言的终点是1843年,正是米勒耳首次推算的年份。那些经历了大失望、仍能忍耐并得胜的人,《圣经》应许,他们终必蒙福。那些坚持研读《圣经》之人,很快会发现他们的苦涩再次转化为至甜的喜乐。 一同祷告: 亲爱的耶稣,我祈祷无论我所研读的信息是甘甜还是苦涩,都能持之以恒地将祢所有的真理融入我的生命中,好使我为最终的大事做好准备。 深入研究: 诗篇34:8;以西结书12:25–28;约翰福音16:20
|